close

真正的鱈魚在台灣不普遍的原因不在供應量太少, 而是消費者並不喜歡它的口感, 我自己就曾經進口Pacific Cod來台灣銷售, 並不好賣. 但是Cod在西方社會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水產品之一, 也有深厚的歷史及人文背景, 甚至西方國家為了鱈魚還好好打了幾次海戰, 所以對於深受西方飲食影響的台灣市場來說, 對於鱈魚這個名詞仍存在相當的說服力, 因此才會用來作為許多進口白肉魚商業命名的化身, Greenland Halibut之所以會被稱為扁鱈也跟此脫不了關係.

今天鱈科的魚類雖然跟絕大多數魚種一樣不能數十年前的資源量相提並論, 但是年產量仍有數百萬噸, 反而是我們經常食用的扁鱈世界年產量只有10萬噸上下,且大西洋的資源才是面臨重大威脅!因此Costco才會在數年前將這個熱銷的產品從台灣下架, 而我們市場中被視為是鱈魚且真正瀕危的是圓鱈(進口名稱為美露鱈,同步在台灣被Costco下架)。

資料來源為FAO Fishstat Plus

相較於Cod, 俗稱明太鱈或是峽鱈的Pollock總產量雖然也有下降的狀況, 但是資源量是相對穩定的, 所以McDonald目前在台灣才敢放心供應這個品項而不擔心有負面的形象, 而台灣也仍大量進口由Pollock製作的鱈魚漿作為高級火鍋料的原料(中低價位的火鍋料多以金線魚漿為主原料).

註 :

  1. 扁鱈統計資料為冷凍Greenland Halibut, 來源為台灣財務部關稅署
  2. 其他鱈魚統計資料包括多種型態的Cod, 來源為FAO Fishstat Plus

圓鱈有我們更需要重視的問題,因為台灣消費大部分的圓鱈是來自盜捕的漁船。台灣自103年起才有美露鱈單獨的統計數字,進口報關CIF平均價格每公斤超過3000元,而且103年進口數量僅391噸,遠超過台灣市場流通量,再加上台灣市面上普遍零售價每公斤不到2000元,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台灣市面上的圓鱈來源大有問題 !

資料來源為FAO Fishstat Plus

而最近新聞的主角巴沙魚是這幾年海鮮市場的後起之秀, 主要原因就在於養殖成本低(換肉率與吳郭魚相當但可採用更低成本的飼料)及對環境適應力強(耐髒水且每公頃可養殖200噸以上)。越南巴沙(巨鯰科Pangasiidae )與台灣消費者熟悉的土虱(鬚鯰科Clariidae)都屬於鯰形目(Order Siluriformes)的魚種, 但是分屬不同科。它們都存在類似的生物特徵。放眼未來世界海鮮市場這尾魚也絕對不會缺席, 但是這尾魚更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於它存在食品安全的2大風險, 而這個問題不只在巴沙魚, 而存在台灣由東南亞進口的大多數養殖海鮮 :

1. 養殖過程的污染 - 包括養殖環境的污染以及養殖用藥的問題

2. 加工過程的違法 - 巴沙魚的低價格很大一塊是因為魚肉已經經過"發製", 所以增加了許多重量. 這一點即使在發製過程沒有違反食品添加的法規, 在標示的部分也確定違反了法規. 而現在食品化工發達, 添加物日新月異, 我們完全無從確定"發劑"的真正成份 !

台灣鯰魚片(catfish fillet)進口量價變化及美國進口單價

鯰魚片

單位

102

103

104年1-9

備註

台灣進口量

KG

367,127

5,239,765

3,585,222

進口稅率20%

台灣CIF價格

NT/KG

35.39

37.02

45.58

美國CIF價格

USD/KG

3.3

3.3

3.3

註 :

  1. 台灣統計資料為冷凍巴沙魚片, 來源為台灣財務部關稅署
  2. 美國統計資料來源為FIS有關巴沙魚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從台灣進口的統計數字看出來。以2014年台灣進口的巴沙魚報關數字來看平均每公斤價格為35-45元,而相同的產品在美國每年進口超過5萬噸的購買力量下,平均價格竟然到達台幣100元。再跟台灣市場巴沙魚的價格作比較我們可以看出2個問題 :台灣的零售價甚至比美國的整櫃進口價來得低,可以看出這些經過發製的過程產生的效益,以及台灣進口產品的等級明顯遠低於美國進口產品的品質。台灣進口報關價格遠低於零售價格,以巴沙魚在台灣的普遍性來看,這類產品的市場競爭激烈,利潤有限,所以進口報關極可能存在低報的逃漏關稅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湧升海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