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資缺乏的時代大家吃肉的機會很少,包括生病的時候、生產的時候比較可以名正言順的吃肉進補!而那個時候燉雞燉鴨就是進補的代表!可是水中的魚也可以是進補的選項,其中最具代表的魚種就是鱸魚。

鱸魚跟雞鴨有什麼不同呢?在傳統的印象中越是兇猛的動物就越,以淡水河流域來說,河中最兇猛的代表魚種就是鱸魚了!所以淡水河說有一句諺語說:「呷雞呷鴨卡輸呷鱸」,而這個說法有科學的依據嗎?

我們也要從淡水河的漁業利用來說起。淡水河是早年大台北盆地開發的重心,不但提供民生及農業用水,水運也是商業運輸的基礎。而淡水河終年水量大提供大量物種生存的棲地,所以淡水河流域更是早年北台灣重要的漁場,這個漁場中最重要的魚類是烏魚、鱸魚、鯉魚及香魚。早期漁業雖然不發達,人類不易捕撈水中生物,但是那時候淡水河居民也有相當的保育觀念,對水中的魚蝦蟹貝都有取用的共識,太小的生物基本上不會採集。在鱸魚的限制說是不捉「鱸魚屁仔」,用今天的白話來說就是不捉鱸魚的小屁孩!所以我們也可以知道,進補要的是長大的鱸魚,而那個時候鱸魚屁仔指的是不到半斤的小鱸魚。

所以我們可以推論適合進補的鱸魚是指肉食性的成熟鱸魚,而不是什麼鱸魚都適合的!而成熟的肉食性鱸魚肉質可就不是雜食的雞鴨或是鱸魚屁仔可以相提並論的了!而今天市場產的養殖鱸魚大多以植物性蛋白為飼料,又是只有養殖6-12月的小型魚,也不應是適合進補用的鱸魚。可惜淡水河受到大環境變遷的影響,今天淡水河雖然仍有野生七星鱸魚群的存在,但是數量不多,實在應該是處於保育重於食用的階段。最近台大也有老師對於台灣鱸魚生態用最先進我耳石同位素進行研究,希望可以了解這些鱸魚的洄游習性,進而可以研究出保育甚至復育它們的方式!而想要進補的民眾最好的選擇應該就是找尋食用比較大量魚粉的大型鱸魚,在對環境最小衝擊的狀況下達到進補的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湧升海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