鯖魚是台灣沿近海漁業最重要的魚種,台灣的鯖魚主要分部在台灣的東北方海域,以花腹鯖為主、白腹鯖數量較少。南方澳是台灣鯖魚最重要的漁業基地,早年的鯖魚是大船載小船去外海用一支釣捕撈,就是有名的「釣槽」,漁獲量少風險高,但在漁獲量小的時代也為漁村堆起巨大的財富;隨後由日本引進大型圍網,讓台灣鯖魚的產業由家計型變成工業化的生產,帶動鯖魚罐頭加工廠及冷凍廠在蘇澳地區的發展,也為大量增加的鯖魚產量找到好市場。

2000年後,台灣業者更將大型圍網與拖網結合成為「扒網」,可以大幅降低投資、提高漁獲效率,成為主流的漁法,雄霸一時的鯖魚大型圍網也在2013年走入歷史。許多現代化的電子設備搭配扒網的使用,更大幅提高了鯖魚的產量,但也同時替這個資源帶來超量使用的威脅。

2013年政府開始了鯖魚的捕撈管理,部分鯖魚的資源開始回復。隨著產量下滑,鯖魚的價格卻也持續下滑,鯖魚到底出了什麼事?

圖表製作/徐承堉

台灣鯖魚被進口鯖魚取代

首先許多人觀察到平常消費的台灣鯖魚已經被進口的挪威鯖魚取代了。台灣鯖魚為什麼會被進口鯖魚取代?首先要認識台灣鯖魚的消費習慣。

由於鯖魚是台灣早年很普遍的海鮮,在那個資源缺乏冷凍設備不存在的年代,用鹽保存的鯖魚是合理的生產及消費方式,雖然茄汁罐頭鯖魚也很廣泛被接受,但是鹹鯖魚仍是家庭中鯖魚最被認同的消費方式。但是脂肪含量較高、體型較大的進口鯖魚用鹽醃的方式口感更佳,所以即使進口鯖魚價格較高,消費者移情別戀也是合理的選擇,取代台灣鯖魚在市場的地位是一個無法挽回的事實。

下圖為本產鯖魚進出口與挪威鯖魚價格比較,但請留意,2014年以前台灣進口單價有明顯的低報所以才會低於挪威出口單價。

資料整理、圖表製作/徐承堉

挪威鯖魚脂肪含量是台灣鯖魚3倍,應各自發揮所長

本土鯖魚沒有挪威鯖魚油脂多,就注定得敗陣收場嗎?並非如此。事實上,脂肪含量5.1%跟16.8%的2尾魚是不能被視為相同的產品的,況且台灣鯖魚平常的脂肪含量是只有2-3%。而進口鯖魚是穩定的15-16%,所以雖然同樣名為鯖魚,但是基本上是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價格及使用方式。

就好像同樣是豬肉,作控肉要用腹脅肉(五花肉)而作貢丸要用後腿肉,各有不同的用途,重點是如何發揮各自所長,打出不同市場。

資料整理、圖表製作/徐承堉
本土鯖魚脂肪含量少,較清爽適合清蒸(圖片來源/湧升海洋)

進口鯖魚取代的是扁鱈,並非影響本土鯖魚最主要因素

我們從2000-2016年台灣鯖魚的供需變動來看,發現台灣鯖魚的「出口量」及「對國內供給量」是受國內鯖魚產量緊密影響的,而進口鯖魚卻不受台灣產量及價格變動影響,所以可以看出這兩者沒有實質的替代關係。

從進口的統計及市場使用方式來看,進口鯖魚在台灣是取代了脂肪含量價格接近俗稱扁鱈的Greenland Halibut的低價市場,比如說小吃店把鱈魚飯換成鯖魚飯了!而台灣鯖魚外銷量在2011年卻與鯖魚的產量增加背道而馳,顯然台灣鯖魚市場是受到外銷及其他因素巨大的影響。

資料整理、圖表製作/徐承堉

本土鯖魚價格下滑,兩個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2011年以後過去以外銷為主的鯖魚轉成內銷為主,但是出口量減少了,鯖魚價格卻沒有大幅下降,原因是台灣鯖魚在國內找到另一個替代市場,這裡有2個需要討論的問題:

(1)出口市場為什麼減少了?

從世界出口市場鯖魚價格變動來看,日本、中國及印度是跟台灣同質性最高的出口國,日本過去數量最大因此採用整船散裝的方式出口到非洲及埃及等大量低價市場,較其他以貨櫃方式出口的成本更低,因此價格敏感度較高,價格也是各國最低。

相較於中國及日本每年20萬噸的出口量及價格優勢,以及ECFA等國際貿易聯盟的發展,台灣鯖魚的出口不但面臨巨大的競爭,而且看不出取回領先地位的機會。近年來台灣鯖魚外銷集中在泰國、越南、埃及及馬來西亞,佔了出口近8成的比重,這些低薄利的利基市場,在面臨人民幣貶值的中國鯖魚競爭及日本積極開拓水產品外銷的政策下,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資料整理、圖表製作/徐承堉

(2)國內替代市場是什麼?

鯖魚在台灣除了供給人類食用之外,其實主要市場是供「非直接食用」用途。首先台灣每年20萬噸「鮪延繩釣」正是鯖魚的大客戶,延繩釣有許多可以作為釣餌的選擇,包括魷魚、秋刀魚、虱目魚、沙丁魚及鯖鰺。魷魚及秋刀魚由於近年的價格上漲,所以鯖鰺是延繩釣目前主要的餌料。

目前台灣的延繩釣船多由台灣購買餌料,每次出航總要補充50-100噸的餌料,每年全台灣需要1-2萬噸的鯖鰺,而又以鯖魚為主。未來受到資源管理的影響,台灣延繩釣的產能應該會下降,對鯖鰺的需求也會隨之下降了!

2011年台灣鯖魚盛產時,台灣正好發展龍膽石斑的養殖,這些大型的高價魚沒有夠大的人工飼料可以餵食,鯖魚及鰺魚剛好填補了這個生餌的需求,養1公斤石斑魚大約需要3公斤生餌,5000噸大型魚就需要15,000噸的生餌,鯖魚價格受到支撐。大陸開始打奢後年龍膽石斑的外銷受阻,因此這3年對鯖魚的需求也持續下降了。

鯖魚大量用於石斑魚養殖及鮪延繩釣,現面臨挑戰(圖片提供/湧升海洋)

展望:重新尋找本土鯖魚的最適定位

產業的永續發展是需要在有效的管理下達到環境、產業及消費的均衡,台灣的鯖魚在台灣的漁業發展有重要的代表性,對於未來我們有一些期許:

一、鯖魚漁業管理已經在103年上路,經過幾年的努力花腹鯖的資源已經略有回復,希望我們可以持續完善這個漁業管理,讓鯖魚漁業成為台灣漁業永續利用的範例。但是白腹鯖的資源主要在我們無法管轄的北方海域,只能積極參與及配合日本及中國相關的管理措施。

二、在產業端大家必需以提高鯖魚價值作為努力的方向,目前的低價競爭策略對於未來產業發展是不具支撐力的,而現在鯖魚的捕撈及加工品質都仍有巨大的改善空間,如何以國內市場為基礎開發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是即將快速面對的問題。鯖魚穩定的品質、數量及價格提供產業加工極佳的基礎,一味的以全魚低價銷售作為產業發展策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三、鯖魚不是一個高單價的海鮮,是一個可以天天食用的國民海鮮,過去的鹹鯖魚及茄汁鯖魚罐頭稱職的扮演了鯖魚應有的角色。但是隨著飲食習慣、人口結構及通路結構巨幅不可逆的改變,鯖魚必將以不同的型態重新進入台灣消費者的生活中。大家要拋棄過去對鯖魚的刻板印象,迎接一個更健康、更方便、更美味但是價格卻很親民的環保海鮮!

過去南方澳有句諺語形容鯖魚帶來的財富:種田是望一冬,討海是一天賺一天。未來我們要加上永續的概念,成為:留得鯖鰺在,不怕沒魚吃。

工廠正在處理上岸後的鯖魚,未來鯖魚產業需要更多創意開發新市場(圖片提供/湧升海洋)

[1] ゴマサバ(胡麻鯖、学名Scomber australasicus

[2] マサバ(真鯖、: Chub mackerel、学名 Scomber japonicus

原文2018.10.29刊登於上下游新聞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3850/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鯖魚 永續海洋 漁業管理
    全站熱搜

    湧升海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