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消費者問:你們有深海魚嗎?我們要買「深海魚」,因為深海魚健康又沒污染!
消費者對「深海魚」的認知存在很大的誤解,可能來自「深海魚油」的廣告吧?!的確,魚油含有大量的Ω3不飽和脂肪酸、EPA、DHA這些聽起來很炫的養份,冰冷的海水加上超大的水壓又能塑造細緻的魚肉,好吃又營養,就算貴一點又何妨?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首先我們需要給深海魚一個定義:什麼是深海魚?是生長很深的海中的魚吧!那麼在水深達數千公尺大海中表層洄游的鮪魚、旗魚、沙丁魚、飛魚算不算深海魚呢?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吧!這些表層洄游的魚類不管海多深基本上它們都只會停留在表層水域的。
那麼生活在多深的海才算得上「深海」呢?從海洋生態的角度來看,200公尺以下的水深可以視為另一個生態系了。在200公尺的水深是陽光到不了的世界,沒有陽光就沒有行光合作用的基礎生命,因此這兒的生態完全不同了!這兒的食物幾乎完全依賴由海洋上層掉落的食物,是一個腐食的世界。
在這個又黑又冷食物又少的腐食世界,生命是緩慢的!豐富的魚油可以協助生存於此的生物抗凍,又可以當作食物缺乏時的能源。超高的水壓及緩慢的移動造就緊密卻細緻的肉質,高油脂及細緻的肉質是深海魚的特色,但是這並非沒有缺點的。
腐食的食性讓深海生物自動成了食物錬最終的消費者,而緩慢的成長速度造就了一個長壽的生態,這2點相加的結果就是大量污染的堆積!而緩慢的成長又讓這個生態變得很脆弱,一旦資源被破壞時深海生態因為回覆能力極低,物種可能快速的滅絕!
圖. 深海橘鱸
南太平洋的深海橘鱸(Orange Roughy)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一個生長在700-1400公尺深南太平洋中,可以活1百歲以上的魚種,需要20-32年的成長才有繁殖的能力。在1979年被開發出來後,人類還沒弄清楚它的生態前、它即因為美味的肉質而被大量捕撈,漁獲量在1990年達到最高的9萬噸然後一路下滑到2009年只剩1.3萬噸,資源的未來岌岌可危。
圖. 南極圓鱈
近年來台灣消費者較熟悉的深海魚是南極圓鱈(Chilean Seabass或Paratogian Toothfish),這是一個生長在300-3500公尺深南大西洋中,可以活50歲以上的魚種,需要10年的時間才有繁殖的能力。同樣在1979年前後被開發出來後,一樣因為美味的肉質而被大量捕撈,漁獲量在1992年後達到最高的4萬噸水準後於2002年開始下降,但在國際協力管理下,2005年後產量維持在2萬噸的水準,資源暫獲喘息,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盜捕數量,而台灣市場上遠低於國際行情的圓鱈價格反應出台灣市場上的圓鱈幾乎都來自盜捕漁船的事實。
表.深海橘鱸及南極圓鱈歷年漁獲量
另一個值得認識的深海魚則是銀鱈(Sable fish或Black cod),這是一個生長在300-3000公尺北太平洋深海中,可以活94歲以上的魚種,需要5-6年的時間才有繁殖的能力。北半球的漁業資源很早就被大量開發,台灣的漁船早期也曾去Alaska捕過銀鱈。在1970年代初,日本漁船進入Alaska大量捕撈銀鱈創造了銀鱈第一個捕撈的高峰。1985年200海浬經濟海域實施,由美加接手主導銀鱈的捕撈,創造了銀鱈第二個捕撈的高峰也將銀鱈帶入配額管理前資源分配的黑暗期。在1998年後銀鱈的資源管理進入IFQ(個人配額管理)的時代,是目前資源量最穩定的深海魚。
圖.銀鱈
圖.銀鱈的漁獲量
對「深海魚」有所認識之後,消費者還覺得有必要堅持吃「深海魚」嗎?對湧升海洋來說,目前不是供應深海魚的好時刻,因為引進合法捕撈的銀鱈或圓鱈都會高於市價50%以上,不知消費者能否接受?期待整體資源健康回復之後,湧升海洋也可以「少量」地引進「合法」捕獲的「深海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