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連續兩年颱風把牡蠣產區打得體無完膚,你是否也曾疑問:台灣牡蠣養殖怎麼總是在原地打轉?這不只是天災,更是制度與觀念的災難。從一位老蚵農選擇不再下海開始,本文揭開補助背後的風險擴大、虛報亂象,以及讓產業走向依賴與崩潰的真相。我們不缺技術、不缺資源,缺的是一套讓人願意「負責任」的產銷制度。如果你也關心台灣農漁業的未來,這篇文章值得你花5分鐘深入了解。
2024凱米、2025丹娜絲——台灣外海牡蠣養殖為何一再重蹈覆轍?
當連續兩年颱風把牡蠣產區打得體無完膚,你是否也曾疑問:台灣牡蠣養殖怎麼總是在原地打轉?這不只是天災,更是制度與觀念的災難。從一位老蚵農選擇不再下海開始,本文揭開補助背後的風險擴大、虛報亂象,以及讓產業走向依賴與崩潰的真相。我們不缺技術、不缺資源,缺的是一套讓人願意「負責任」的產銷制度。如果你也關心台灣農漁業的未來,這篇文章值得你花5分鐘深入了解。
2024凱米、2025丹娜絲——台灣外海牡蠣養殖為何一再重蹈覆轍?
談到人工苗,台灣許多人仍抱持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既然人工苗比較貴,就應該用來生產單體牡蠣(生蠔)。這觀念過去我也認同,畢竟從美國、日本的案例來看,單體牡蠣常與高價生蠔劃上等號。
然而,幾十年過去了,放眼全球,無論是單體或三倍體牡蠣,在快速發展的牡蠣產業中,都未成為主流風潮。為什麼?
自從台灣經常爆發食安問題之後,台灣的店家就有了一個獨特的風景:牆壁上、窗戶上四處是檢驗單,每多一個食安問題,牆壁上就多一張檢驗單,越貼越多,消費者或許也覺得「有檢驗有保庇」,但這些檢驗單,能夠確保食安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阿拉斯加鮭魚的故事。
令人期待的烏魚子季節又來了,烏魚全年都有,但是你知道烏魚什麼時候有蛋嗎?以前的說法是「小雪(11/22)小到, 大雪(12/06)大到」,就是說,小雪到大雪這段期間的烏魚,是進入成熟期,因此都是有蛋的。
不過也有一種說法是:「冬至烏(12月21日),卡肥豬腳箍」,也就是說,到了冬至的烏魚最肥,也就意味著有蛋。這兩種說法都對,因為台灣烏魚有兩大群,一個是「港內烏」─定棲的黑潮系群,另一是「洄游烏」,是由中國洄游來的北方系群,所以有兩個不同的成熟高峰。
2檔牡蠣專題都上架了,選了這張在廣寧的coffee shop照片來記錄一下。
這是去越南後跟2個團隊第一次坐下來喝越南咖啡,那應是到北越的第二天,已經看完過養殖場、加工廠、傳統大市場之後了。這麼多年來每次出國都跟漁業脫不了關係,不過從報導的角度出國倒是第一次。
jmj
我想這張2022直播地圖最可以說明我們一年作了那些事?
過去這一年我們作了超過50場直播,每個月在想的事都在直播中表現出來,每個星期的工作也都以直播作為軸心在進行著,每一場直播都耗費了大量的心力及資源在準備及進行。
近年來過年熱門的金鯧有2個接近但不同的魚種,我們請他們本人來跟大家拜年。左圖的短鰭金鯧是在台中/彰化海域捕獲的,這附近盛產金鯧喜歡吃的貝類(文蛤)。右邊的長鰭金鯧是在東澳附近捕撈的,那邊主要以小魚為主要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