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軍強力介入之下,雖然打贏了一場小仗,但是印度洋終究不是美國的後花園,而是索馬利亞的前院!但是貧困、飢餓的問題仍然困擾著這個曾經海洋魚類豐富的索國漁村。雖然吃了一個敗仗,但是村民仍然需要收入,只是曾經滄海難為水,賺慣了打刼的大錢,漁業的小錢已經不能滿足村民。
印度洋海域索國海盜持續威脅往來的商船,各國的漁船也盡量避免到這個海域捕魚,如同以往一般,人類的戰爭是海洋資源最有效的保育措施,短短數年的時間索國海域魚類大量成長,相較於全球加強漁業管理的海域,來索國捕魚有了極大的誘因。
在美軍強力介入之下,雖然打贏了一場小仗,但是印度洋終究不是美國的後花園,而是索馬利亞的前院!但是貧困、飢餓的問題仍然困擾著這個曾經海洋魚類豐富的索國漁村。雖然吃了一個敗仗,但是村民仍然需要收入,只是曾經滄海難為水,賺慣了打刼的大錢,漁業的小錢已經不能滿足村民。
印度洋海域索國海盜持續威脅往來的商船,各國的漁船也盡量避免到這個海域捕魚,如同以往一般,人類的戰爭是海洋資源最有效的保育措施,短短數年的時間索國海域魚類大量成長,相較於全球加強漁業管理的海域,來索國捕魚有了極大的誘因。
魩仔魚是我們從小就熟悉的海鮮,但是隨著海洋資源大量被開發及利用,這條小小的魩仔魚卻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對於關心環保的消費者來說,魩魚被認為是人類對海洋資源重要的破壞之一,因此不但不消費魩仔魚,也呼籲大家拒絕消費魩仔魚,對消費者而言這是很無奈的選擇,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魩仔魚卻沒在市場中消失過。為什麼在台灣許多消費者喜歡吃的豆腐鯊(鯊魚煙)已經可以禁捕了,許多老漁民熟悉的海豚也禁捕了,魩仔魚卻不禁捕呢?
由於我們吃的魩魚主要是屬於海洋基層的鯷魚,在生存策略上是採用大量繁殖及快速的成長的策略,是絕大部分海洋生物的食物,許多大魚的仔稚魚在成長期也會混入鯷魚群以取得保護(長夠大時這些小時的玩伴正好可以當食物)。但由於容易捕捉市場又大,因此魩魚群資源量雖大,但仍敵不過現代化漁業的捕撈。為此,湧升海洋一直不將魩魚當作商品來買賣。但是在2009年起,台灣開始導入魩魚的漁業管理制度,符合湧升海洋對海洋資源管理及利用的觀念,因此我們也開始觀察這個系統的運作(請參考http://oceaninc.pixnet.net/blog/post/19439108 )。
這個管理制度包括保護大型魚苗成長的5-9月禁捕措施、混獲比率偏高時的禁捕措施、在魩魚群生長的岸邊禁捕、在總捕撈量達到許可量的90%時即需停止捕撈….等等管理措施,這管理辦法對於動態的資源保育而言雖不完美(世間又有什麼是完美的?),但對於魩魚的漁業管理來說,這是一個合理可行的辦法。
我們在之前http://www.seafood.com.tw/blog/index.php?load=read&id=69 已經介紹過台灣常見的定置網,今天要帶大家實境體會一下!
台灣定置網作業的海域分為東岸及西岸,東岸從宜蘭一路到台東定置網以以隨黑潮來訪的洄游性的鰹魚為主要漁獲,而西岸則集中在新竹、苗栗海域的鰺魚為主要漁獲。由於較不受颱風的影響,因此西岸每年可有240-270天可作業的日子!
“刺”網指的不是以”網”的型態,而是”魚”的型態。也就是說不是拿網去刺魚而是讓魚自己刺上網子 – 就好像捕捉飛鳥的透明網子,讓水中游的魚陷身其中無法逃脫。由於刺網是一種被動的漁法,不需在海上追逐魚群,因此消耗能源較少。
鰻魚是高經濟魚種,但是其魚苗來源,則全靠野生捕撈,目前尚無法完全養殖與育種。而當年冬季的鰻苗捕獲量,往往影響隔年的鰻魚價格的漲跌。捕撈鰻苗的季節在冬季進行,從11月下旬開始,一直到隔年2月份為止。
台灣海邊常見的網具(二)石滬及柵網
石滬是台灣延岸最長見而古老的漁法之一,多分布在澎湖,淡水金山一帶也有數組,。利用潮汐漲退之際將隨漲潮進來的魚留置在石滬中方便人們捕捉。傳統的石滬是用石頭圍成,需要有平坦的地型以有效布陣捉魚、大量的人力來建置及維護隨時遭海浪沖蝕的滬身,最重要的是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才能維持石滬的運作;目前台灣存在的石滬多因捉不到足夠的魚而荒廢了。
【焚寄網】俗稱繒仔、畚箕繒或三腳虎,以近海、沿岸作業為主,是在夜間利用燈光誘集魚群共同作業,燈船負責誘魚,網船負責撒網捕魚。因為是以燈光誘導魚群靠近後撒網捕捉,所以稱「火誘網」。
此次跟隨著新海誠叄號漁船前進澎湖南海進行捕鰮魚記實。(照片中間那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