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嘸魚】不止遠洋,沿近海也有IUU!

歐洲聯盟今年十月對台灣漁業的「非法捕撈」行為,發出黃牌警告,並限期6個月內改善,否則將列為不合作國家,並可能祭出漁業貿易制裁。歐盟執委會在新聞稿中指出,台灣的漁業法律架構有嚴重缺失,無法嚇阻「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捕撈」(IUU fishing);歐盟呼籲台灣加入歐盟在全球推動「合法、永續漁業」的行列(“join the European Union in promoting legal and sustainable fisheries worldwide.”)。

但是台灣沿近海漁業資源嚴重枯竭、面臨更嚴苛的挑戰卻受到輕忽,也正是因為現行漁業政策、法規及漁業組織架構上,都過度輕忽「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的漁業捕撈行徑,台灣公民對於四周都是海,卻海底嘸魚,即使有魚,餐盤上的魚也不知從何而來,不論是對「食品安全」的疑慮,或是「產品資訊透明化」的不足,都讓消費者感到無法再繼續忍耐下去。

【魚啊魚,今天去哪裡】

漁業署針對「IUU」裡的第一個「U」-Unreported未報告的漁撈,在今年三月公佈了《卸魚聲明書申報管理規定》,沿近海10噸以上漁船預定從2016年7月1日起,需至指定漁港過磅卸魚,並透過區漁會蒐集漁獲資料。

我們肯定漁業署終於開始面對這些「來去無蹤的台灣魚」之黑洞,但我們也必須道出我們深深的憂心-如果只用上個世紀的舊思維去加入全球永續漁業行列,恐怕是緣木求魚。我們更需要的是追求「高效率」、「精準無誤」與「可即時擴充、應用」(包括新法規、資訊索取平台、資訊分析、生產履歷、交易價格匯整等等)。更重要的,生產者應該自動自發的負起漁業管理責任,應該為自己參與海洋永續的行列感到重要與自豪。

我們認為,21世紀的資訊科技與雲端資料庫這麼發達,公民關心環境的意識日漸覺醒,政府應積極納入「雲端申報」與「公民參與」,讓民眾一同成為管理辦法的助力。除了透過漁會,漁業署是否該更積極去取得第一手漁獲資料呢?過去,漁業署的漁業年報資料即是透過漁會申報來取得,但不論是業界或學術界熟知內情者皆知,這些資料與實際”落差甚大”。我們要問,如果過去的方式可以有效維護海洋資源永續與利用,台灣沿近海資源又為什麼走到今天這樣子?

因此,面對明年即將上路的卸魚申報管理,我們嚴肅提出以下建議:

1.採用雲端申報

除了現定的漁會申報系統通道外,漁業署應該即刻再開發出一個雲端資訊系統通道,讓所有生產者可自行操作、自行申報,並配有有效且嚴格的稽查措施,確保資料數據正確。

時程上,應該早於2016年7月1日更早,例如在2016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啟用,如此更有展現漁業署宣示漁業管理新時代來臨的意義與決心。

未來,透過當代最新資訊科技進行漁業管理,例如由漁民自行使用雲端系統登載漁獲,亦應成為台灣沿近海漁業管理的主要管道。

尤其,20噸以下的沿近海漁船多屬於家計型漁船,且多於資源敏感的海域作業,藉助高科技與漁民自發性的參與,將更能有效進行資源管理,對漁村的更新也更有意義。

而且,由於20噸以下漁船船數眾多,儘管每一航程漁獲數量較少,但幾乎隨時有船進港,人工窗口幾乎可預期無法即時有效受理申報;在大數據時代及自己海洋自己救的趨勢之下,建立雲端登錄的申報系統供生產者自發、自助申報,是建立資源永續管理的第一步!

2.要求登載更多有意義、可利用的資訊

目前,沿近海漁獲物卸魚聲明書表格,雖然基本架構尚可,但其實需要更多、更重要的資訊,來為「永續海鮮」(海洋資源永續利用)的學術研究、政府管理、公民監督與民間銷售水產履歷等等做準備。

例如作業海域,「FAO 61海區」對國內消費者有什麼意義嗎?應該要詳列作業海域名稱!拉近消費者與海鮮的距離,實踐「從產地到餐桌」資訊公開化。

又例如魚種名,我們民間一再呼籲政府應效法美國、日本等,盡速公布「交易用、商用」的統一中文魚名,除了落實漁獲申報的精準度,更能避免民間販售詐騙糾紛一再出現。而這份努力也將會裨益於海洋教育推廣工作。如果採用科技管理系統,即可隨時更新最新法定中文魚名,甚至提供照片,提供選項給申報者直接勾選。

我們呼籲政府趕緊改革台灣沿近海漁業管理,保護台灣藍色國土資源,展現誠意解決沿近海IUU問題、培育漁民自主管理責任、重視台灣國內消費者的權益!

希望明年世界海洋日,台灣漁業能展現出更強大的進步力量!

發起團體: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台灣海龍王愛地球協會、湧升海洋股份有限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湧升海洋 的頭像
    湧升海洋

    湧升海洋部落格

    湧升海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