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小朋友觀察到的海鮮
推動永續海鮮利用,很難!難在不知目標?目標很清楚!難在收獲不佳?收獲肯定甜美!難的是心態,要離開安穩的舒適圈、進入一個不確定的領域!難的是這些不確定沒有解決的SOP,需要創新!在遭遇了許多阻礙之後,我們深刻體會到除了目前的努力之外,需要從食魚教育作起、而且要從小孩子開始教,而學童營養午餐應該是最好的切入點!
認清了目標我們從2018年中開始思考朝這個目標前進,但是發現真的很難。難在那裡?難在大家都不想動!吃海鮮很貴啊!有魚刺怎麼辦啊?海鮮會過敏哦!海鮮不好煮耶!小朋友不喜歡吃海鮮……我們從各地得到這麼多訊息,其實只有1個訊息:學童營養午餐不適合吃海鮮啦!
圖2.校長親自關心
讓我想起14世紀時,奧圖曼帝國阻斷了歐洲通往亞洲及非洲的通路時,為了開創新局許多勇敢又聰明的人開始了大航海的時代。在那個科學不發達的時代,海洋是兇險的、海中有許多怪獸的傳聞、海的對岸有食人族、許多遠航的人再也沒回來了!但是在遙遠的國度,卻有許多金銀珠寶、珍禽異獸,但是陸路被阻斷了,所以航海家們改善了航行的技巧,以無比的勇氣躍入海洋繞過障礙,不但帶回了財富,許多人更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大陸、新生活,這個大航海時代面對困境時勇於創新、挑戰現況的精神被稱為海洋精神!
圖3.大家都很期待認識更多的海鮮
沒錯,也許台灣這個海洋國家欠缺的正是海洋精神,因此讓我們太執著於安逸的生活、提供社會過度的保護、使得海洋精神離我們遠去,讓我們太容易被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所困……比方說一根小小的魚刺!然後我們在台灣一個小小的海邊學校中發現了海洋精神;一群勇於教導小孩學習新技能、挑戰未知的家長及老師。我們的食魚教育找到了跟我們一起開發新大陸的夥伴,突然間每一個曾經的困擾成為一件件樂趣!
圖4.只吃有殼有刺的海鮮
這個過程一點也不莽撞,每個星期我們一起挑戰一個新的目的地,從目標的選定、材料的取得、課程資料的準備、供餐方式的討論及測試、課前的溝通…充分的準備是每一次成功航行的必要條件。但是這些準備只是為了每星期一次的午餐,這個時間全校1年級到6年級的小朋友都要在老師的導引下學習必需的技能、認識可能的風險、然後獨自挑戰自己的新探險!
圖5.教育前先跟老師們解說
在12月及1月間小朋友已經征服了6個有殼有刺海鮮,我們聽到小朋友回家跟父母說:魚不用幫我挑刺,我自己來!我們也聽到小朋友說:老師老師、下星期我們要吃什麼魚?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海洋精神在漫延!在經過許多媒體的報導[1]之後,很多學校及社會團體感受到這個精神,紛紛表示希望我們導入這些課程,可是提供這樣的課程是需要海洋精神來突破許多障礙的!?
圖6.正確的教學內容很重要
今天台灣的學童午餐中海鮮是4章1Q使用最少的食材,更嚴重的問題是學校幾乎不知道學童吃的是什麼”魚” ?從校園食材平台[2]就可以看出海鮮經常就是”魚丁”2個字帶過,而且大部分連4章1Q都沒有。如果高麗菜、小白菜、紅蘿蔔不可以簡化成”蔬菜”,巴沙魚也不可以簡化成”魚丁”及”魚排”,這是錯誤的食農訊息傳遞,在市場上甚至可以是違法的產品標示方式。而學校廚房面對多樣化的食材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設備及時間烹飪出美味又營養的海鮮挑戰著學校的決心跟能力!
圖7.校園食材平台
而目前的Q – 「水產品生產追溯[3]」制度仍有許多缺失,Q是對生產者的追溯不是對產品來源的追溯,並沒有產品來源追溯的監督機制;但是為了配合卸漁申報的建構,新申請帳號或增加產品目前必需提供沿近海申報率極低的卸漁申報,大大降低了學童認識在地海鮮的機會!卸漁申報及學童食魚教育都是重要且必要的工作,如何有效結合這2個任務是一大挑戰!
再來就是台灣對沿近海生產的國內主要消費魚種研究非常欠缺。所以在”教育”上很難取得好的內容,不易讓學童深刻的認識吃到的海鮮背後有那麼多有趣故事及辛苦的過程。學童的問題五花八門,經常問出大人難以回答的問題,而正確地回答問題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原則!感謝許多學者及專家提供我們許多資料,我們也從跟我們環境及物種比較類似、但是研究卻多很多的日本搜尋大量資訊來準備教材,甚至中國也有許多我們沒有的研究。台灣對我們自己的環境及資源認識如此少是推動食魚教育另一大挑戰!
我們面對食魚教育這個未知的冒險才剛開始,歡迎大家加入我們一起挑戰這個未知的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