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銀鱈1.jpg

銀鱈的學名是Anoplopoma fimbria(裸蓋魚),屬於鮋形目裸蓋魚亞目的這尾魚跟鱈魚在分類分屬不同目的魚,但是因為外形及棲地鱈魚類似因此在生產的美國及日本都以”Cod/鱈魚”稱呼它。但是它有15%以上的極高脂肪含量使得白色的肉質閃著銀光,是比鱈魚更高級的料理,因此日本人以”銀鱈ギンダラ”稱之;而美國人則以它黑色的皮色稱之”Black Cod黑鱈”,或以其外形及高價稱之為”Sable Fish黑貂魚”,而且這尾魚很早就出現在國際貿易上,因此也就正式在國際貿易通關分類上被視為”Cod”。

銀鱈雖然棲息在300-3000公尺的北太平洋冰洋中,但是日本人在北海道很早就知道要捕這尾魚,二次大戰後日本底延繩釣船隊更大舉進入Alaska水域大量捕撈銀鱈回日本,受到日本影響極深的台灣漁業也進入Alaska水域捕撈銀鱈並帶回台灣,民國50-60年代南部的漁販也曾經銷售這尾當初被稱為”圓鱈”的魚,這應該是台灣市場上”鱈魚”的始祖。

但是隨著1977年世界海洋200海浬經濟水域(EEZ)的推動,所有外國船隻被趕出Alaska水域,台灣漁船不再帶回銀鱈,加上銀鱈因過量捕撈價格高漲,台灣改以進口較便宜的格陵蘭大比目魚以扁鱈之名取代銀鱈。銀鱈在台灣市場自此消失,台南幫也退出北太平洋漁業之列,在台灣遠洋漁業史中結束輝煌的一頁。銀鱈在美國西北漁業首都Seattle也是眾所周知的美味海鮮,是高級海鮮必備的食材,脂肪含量超高的肉質用冷燻及熱燻更是一絕,但是台灣為什麼不進口來賣呢?

價格是最大的問題。在1980年代美國為了保護銀鱈這個珍貴的海洋資源,進入嚴格的漁業管理時期。銀鱈是一尾長壽、資源回復力低的深水魚,40齡以上的魚很常見,科學家還曾記載了113齡的魚。銀鱈小魚在水深200米以內的大陸棚生長,2歲以後開始成熟就往深水區移動,它以魷魚、小魚及水母為食,也是鮭魚、大比目魚、殺手鯨、抹香鯨的食物。由於銀鱈重要的生態角色,因此在美國進行資源評估及管理時,也審慎納入銀鱈上層生物對銀鱈的需求量,並為了減少延繩釣對這些高階生物的誤捕而限制了許多延繩釣的作業。

          銀鱈是Alaska重要的漁業之一,2019年Alaska的捕撈量是17600噸,佔全球產量約6成,其中大約1/3出口去日本,大部分留在美國國內食用,對漁民及美國的消費者都很重要。1977年EEZ實施之後美國可以完全自主管理銀鱈資源的利用後開始了漫長的資源復育過程。從1983年美國漁民可以全年365天捕撈銀鱈逐年縮減到1994年1年只能捕撈10天。1995年開始實施延繩釣”個人漁撈配額(Individual Fishing Quota,IFQ)”,配額依1988-1990年每個人申報的實際漁獲重量分配,1995年可漁撈時間放寬為8個月。IFQ實施後漁民為將配額合併使用,漁船從1995年的616艘降為2011年的362艘,大幅降低人力及油料成本、漁撈效率提高1.8倍、及也因為捕撈的魚體更大且不用一窩蜂的搶捕搶賣而提高了漁獲價值。同時混獲及拋棄小型銀鱈也因漁民可以不用拚搶時間而減少了。IFQ使得銀鱈資源量提高,漁民因此可以獲得更多的配額。

圖. 銀鱈資源量變化

銀鱈2.jpg

          銀鱈資源管理的成功也受到許多關注海洋永續利用的團體關注,因為這是一尾資源回復力差的魚,能讓資源在維持利用的狀況下回復到1960年的水準,可以給世界許多漁業管理帶來非常正面的示範效果。美國有名的Seafood Watch也給了銀鱈全面正面的評價 :

Seafood Watch對銀鱈的評估

銀鱈3.jpg

而Seafood Watch對台灣消費主力來自不同產區、不同生產方式的扁鱈的評估則是全面”Avoid避免食用”。我們由這2個物種可以看出”漁業管理”在永續利用有多麼大的影響? 而這也可以提供台灣剛起步的治近海捕撈漁業管理一個重要的參考及學習範例。

Seafood Watch對扁鱈的評估

銀鱈4.jpg

銀鱈與台灣市場主力的扁鱈比較如下 :

銀鱈5.jpg

: 位於美國的Seafood Watch的評估分為Best Choice(綠燈)Good Alternative(黃燈)Avoid(紅燈),其中會評估A.物種現況B.生態系狀況C.管理方式D.漁業對棲地衝擊這四個面象來評估。相關資料可參考Seafood Watch

Alaska銀鱈漁業40年管理的成功在維護自然資源健康的前提下維持漁民所得,且更因資源量增加使得銀鱈價格更親民,達到3贏的成果,不只令人羨慕更值得我們學習。而其中關鍵的IFQ及CDQ配額制度我們會另外專文介紹,也因此我們也特別引進這個捕撈漁業典範的產品來跟大家分享。2022.02.03

arrow
arrow

    湧升海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