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虱目魚大家就會想起大陸的契作事件,在2011-2015的契作期間即使契作量只有2000噸,台灣虱目魚產量仍由1年4萬多噸推到6萬噸以上,但是2016年產量又退回4萬噸的水準。但是虱目魚的世界養殖量卻年年增加,2013年已經突破100萬噸了。
台灣虱目魚最大的產地是台南,高雄次之。台南的虱目魚以低密度混養白蝦為主,主要產季在夏秋2季,而高雄的虱目魚以高密度深水養殖為主,主要產季在冬春。
虱目魚多刺,但是刺邊的肉總是最美味的,所以從小吃虱目魚長大的南台灣小孩喜歡虱目魚肉更勝無刺的虱目魚魚肚,無刺又肥嫩的虱目魚肚成為都市人的最愛。
虱目魚由於是台灣最早養殖的經濟魚種,所以有南台灣”家魚”之稱。在糧食短缺的時代,虱目魚是以淺坪的方式養殖,讓虱目魚攝食池底的水藻為食,再輔以人無法食用的米糠,所以”淺坪虱目魚”及”米糠虱目魚”成為古早味虱目魚的代名詞,與現代化餵食黃豆玉米飼料大量養殖的口感差別尤如草飼[1]牛及穀飼[2]牛之別,然而寰肥燕瘦各有所好倒也難分高下。沒有品嚐過這些古早味虱目魚的朋友如果有機會吃到真正的淺坪、米糠虱目魚一定要好好把握一下。
作為家魚的虱目魚倒有一項不同於其他魚類之處,就是”全魚利用”, 虱目魚的魚頭、魚腸、魚胗都被單獨挑出成為平民美食的一環。而且用虱目魚肉也發展出虱目魚丸、虱目魚漿等加工品,這一點倒跟被稱為”家畜”及”家禽”的經濟動物相同。
大陸5年的契作期間, 每年契作量是360萬台斤, 換算起來是2千多噸, 但是同期卻帶起2萬噸的養殖量, 這倒是個有趣的現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