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9239219.jpg 8493576896.jpg 

活魚有很多種處理的方式,但一般人很少注意其中的差別。事實上魚跟雞、豬相同,需要減輕其死前的緊迫並有良好的放血才能維持良好的品質!死前緊迫會造成肌肉中乳酸的堆積,不但使魚肉的酸度增加,也加速魚死後腐敗的速度。放血也有延緩腐敗及減少腥味的效果。英國有一篇報告提到魚有10種死法,並從食用品質及動物權的觀點來分析其中利弊,有空再與大家分享!

 今天先跟大家介紹日本與台灣在市場中活魚處的方式的一些差異,在日本可以看到生鮮鮪鰓蓋上有標籤寫著:活め∙神經拔き

2790136537.jpg 

め指的是活魚是採用驟死的方式處理(不知道電玩遊戲中的”秒殺”是否由此而來),驟死的方式因魚的大小不同,可以利器直接穿入魚腦造成腦死,也可以切斷魚的脊椎造成腦死。

在腦死後魚的未稍神經仍存活,因此再以鐵絲將魚的中樞神精清除,此時的魚已徹底死亡,但魚肉則保持活肉的狀況。

3875758611.jpg 1459441903.jpg 7737238337.jpg 

魚的脊椎尾段也切斷,一方面放血較徹底,同時也便於通神經!

6550671671.jpg 7578429783.jpg 

在台灣我們也常見鱸魚在市場上被五花大綁以展現出新鮮、活力,但不論從食用的品質或是動物權的觀點去思考,這麼作的必要性就很值得懷疑了?作一個理性的消費者下次購買前也許該思考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湧升海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