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消費者最喜歡吃的進口海鮮是「鱈魚」,因此到處都看得到「鱈魚」。台灣市場也可能有全世界最多種類的「鱈魚」,因為在台灣只要是白肉的魚都有可能被稱為「鱈魚」(甚至鯰魚也被稱為「鱈斑」)!
2008年在台灣市場出了一件與「鱈魚」相關的新聞;市場中許多人將低價的「油魚」「冒充」高價的「圓鱈」出售,傷害消費者的權益。由於媒體的揭露,主管單位開始介入,賣場紛紛將「油魚」下架改標,「圓鱈」保住了應有的名稱!?
圖:油魚
但是細看這件事的根本卻反應了台灣水產品市場魚類名稱的混亂!「油魚」固然不是「鱈魚」,但「圓鱈」就可稱為「鱈」嗎?「圓鱈」的英文名是Patagonian toothfish(學名Dissostichus amissus),又稱為Chilean Seabass(智利大海鱸),看來跟「鱈」八竿子打不在一起,但是「鱈魚」在台灣太好賣了,加上Patagonian toothfish有雪白的肉質,因此業者就冠以「圓鱈」的名號,消費者也以為買到的是「鱈魚」,其實在「圓鱈」進入台灣市場之前,「扁鱈」才是台灣消費者心目中的「鱈魚」。「扁鱈」是真正開拓台灣「鱈魚」市場的功臣!?
圖:圓鱈
而「扁鱈」就是真正的「鱈魚」嗎?不然。台灣市場通稱為「鱈魚」的「扁鱈」英文名是Greenland Halibut(學名Reinhardtius hippoglossoides ),Haliubut是一對眼睛長在同一側的大比目魚,除了它產自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冰冷的海域、又有白白的肉之外(可以跟「雪」產生聯想),跟「鱈魚」還真沒什麼關係!不過在台灣市場中積非成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倒也相安無事!?
圖:「扁鱈」
台灣市場有真正的「鱈魚」嗎?這尾頂頂大名、引發多場戰爭的魚在台灣竟不為人知?歷史上引發「鱈魚戰爭」的「鱈魚」是長著2根鬍鬚的「大西洋鱈」,英文名為Atlantic Cod,Cod才是真正的「鱈魚」!在北太平洋有大西洋鱈的近親 – 「太平洋鱈」Pacific Cod,而在美國可被視為鱈魚的還包括Pollock及Hake(Whiting)這類的魚。
圖:「太平洋鱈」
這些鱈魚在美國實施200浬經濟水域之前台灣的漁船也在阿拉斯加海域少量捕撈並帶回台灣銷售,因此老一輩的遠洋漁業人/水產人對真正的「鱈魚」還有些印象,而這些印象還包括稱為明太鱈的Pollock及稱為銀鱈的Sable fish,也因此台灣目前的海關稅則上仍看得到這些魚種。台灣的海域也可以捕獲少量分類學上可稱為「鱈魚」的魚(台灣脊椎動物誌),但由於數量少且並不好吃,因此如果把這些「台灣鱈魚」以「鱈魚」之名賣給消費者不知會不會被認為是「欺騙」消費者?
圖:「台灣鱈魚」
那麼現在台灣市場上消費者可以吃到可算是「鱈魚」的魚有那些呢?最知名的大概是M牌「麥香魚」吧(早期採用紐西蘭Hoki為原料的), 採用的是我們俗稱明太鱈的Pollock,美系的"C"牌大賣場有時後也可以看到冷凍大包的鱈魚肉(Fillet, 原裝進口), 而最普遍的大概是仿蟹肉及日本魚板這一類的魚漿製品(原料採用Pollock魚漿)。消費者如果真想品嚐真正「鱈魚」則可以在到歐美國家時來一客Cod的Fish & Chip就可以知道真正的「鱈魚」是什麼滋味了!
圖:仿蟹肉」(阿拉斯加水產行銷協會照片)
圖:「Fish 'n Chip」(阿拉斯加水產行銷協會照片)
原文:2010.01.24 / 第一次修改2015.11.1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