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在問:該養什麼魚?也常有人在問:該賣什麼魚?更常有人在問:該吃什麼魚?讓我們從產業的發展來找答案!

台灣號稱水產養殖王國,在過去數十年間也確實在水產養殖的發展上領先世界趨勢。1950年時台灣水產養殖佔世界水產養殖總產量4%,隨著世界水產養殖產量在1950年至2010年成長了123倍,2010年台灣水產養殖佔世界水產養殖總產量僅剩0.4%

圖1.台灣與世界水產養殖比較

 圖1  

1950年代,台灣水產養殖以虱目魚為主,佔全台灣50%以上產量。到了1980年代,養殖業在台灣開始盛行,傳統的虱目魚養殖量雖然持續增加,但是吳郭魚、白鰻、牡蠣、文蛤、草蝦都躍上舞台共同擴充了台灣養殖業的版圖。這些新興的水產養殖受日本影響極大,許多養殖的技術及觀念不但來自日本(如白鰻及草蝦),也以外銷日本為主,但隨著養殖條件改變這些養殖也無法繼續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內銷為主的吳郭魚、虱目魚、文蛤、牡蠣、蜆、草魚、大頭鰱,在80年代成為台灣重要的水產養殖作物。1990年後泰國蝦以及2000年後的白蝦及鱸魚也都是內銷為主的養殖水產品。

2.台灣歷年水產養殖產量

 圖2  

3台灣水產養殖勢圖

 圖3  

台灣早期許多水產養殖技術及制度受日本影響極大,但是比對台日的水產養殖產業結構仍有一些不同。首先是生產環境的差別,多島嶼少颱風的日本以發展海洋養殖為主,而台灣則以發展半鹹水養殖為主。在市場面,日本除了扇貝是以出口為主之外,其他產品皆以內需市場為主。而台灣除了早期銷日為主的草蝦及白鰻之外,許多後續的石斑魚、台灣鯛(改良的吳郭魚)及鱸魚也以出口為重要市場。這些缺乏內需市場的作物近年來受到外銷競爭波動的影響價格也有大幅的波動,造成產業極大的困擾。而內需型產品的需求不但有穩定的成長,價格也非常的穩定。

4.台日水產養殖比較

 圖4  

目前台灣的陸上養殖面積受到土地面積及良好水源的限制已經不易擴充,在食品安全的考量下許多慣行性的集約養殖方式也受到挑戰,加上飼料成本年年上漲,整體養殖成本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但是水產品的需求量不但沒有減少,來自海洋捕撈的水產品供應量也持續減少,因此如何提升水產養殖的效應(effectiveness)是最重要的議題。這個議題不只關係到水產養殖業者,也關係到零售、餐飲業者,更與消費者息息相關。

綜合生產的技術、環境的考量及市場需求,台灣水產養殖未來的走向將是:

  1. 以內需市場為主,這是競爭力整體的考量。
  2. 濾食、草食及雜食性生物為養殖標的,如貝類、白蝦、台灣鯛、虱目魚及烏魚。內食性魚類如石斑魚、海鱺及鱸魚的生產成本增加將比飼料成本增加的幅度更大導致經營更加困難。
  3. 減少淡水及電力需求的養殖方式:如海洋養殖及生態養殖。
  4. 更透明的產銷資訊以確保市場的秩序:包括進口水產品、養殖水產品及捕撈水產品目前在台灣的產銷訊息相對於先進國家是很不完整的。目前混淆的產品訊息遮蔽了許多食品安全、公平交易及環保的問題。隨著消費意識及產品責任同步快速提升,可以混水摸魚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湧升海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