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說吃海鮮要當令,只是大家卻不知道當令有什麼海鮮?今天跟大家介紹一個農曆4月的當令海鮮 – 煙仔!
煙仔俗稱煙管仔,是花鰹屬的鰹魚,有平花鰹跟扁花鰹2種,也是最小最常見的鰹魚。在台灣常見的鰹魚還有體型較大的巴鰹(俗稱花煙,胸鰭後方有3個黑點)及正鰹(俗稱倒滾,肚子有4-5條黑色縱帶)。鰹魚的肉都是紅的,而跟鰹魚容易弄混的齒鰆(俗稱煙虎)肉則是白色的,而且黑色縱帶是在背部。
大家常說吃海鮮要當令,只是大家卻不知道當令有什麼海鮮?今天跟大家介紹一個農曆4月的當令海鮮 – 煙仔!
煙仔俗稱煙管仔,是花鰹屬的鰹魚,有平花鰹跟扁花鰹2種,也是最小最常見的鰹魚。在台灣常見的鰹魚還有體型較大的巴鰹(俗稱花煙,胸鰭後方有3個黑點)及正鰹(俗稱倒滾,肚子有4-5條黑色縱帶)。鰹魚的肉都是紅的,而跟鰹魚容易弄混的齒鰆(俗稱煙虎)肉則是白色的,而且黑色縱帶是在背部。
鮸魚是石首魚中的老大哥,也是台灣西岸許多漁人釣客冬末春初追求的目標。鮸魚的好吃在台灣是有名的,不管是「有錢吃鮸、沒錢免吃」的俗諺或是更精準的「春鮸冬嘉臘」鮸魚盛產季,還是一午、二鮸、三土魠、四迦魶種種地方對魚的偏好排名,鮸魚在我們的生活中都不缺席!
台灣西岸的鮸魚在秋天就從開始從北方往南遷移,在離岸很近的淺水中也可以發現它們的踪跡,所以在漁業不發達的時代人們也有機會捕捉及品嚐到它們。一般來就年輕的鮸魚多出現在比較淺的水域,大型鮸魚的成魚則比較少進到淺水區,小型一支釣釣到10台斤鮸魚就算是”大鮸”了,但是在生理上這些10斤的大鮸還沒成熟,就更不用提大量被釣獲3斤以下俗稱鮸筍的小鮸魚了!體型達到10公斤的成熟鮸魚需要6年的時間來成長。
鱗鰭叫姑魚 - 春子, 也有人叫它帕頭仔, 不過春子還是比較多人對它的稱呼, 春天是這尾魚數量最常被捕獲的時候,大型的春子可以超過300克, 但是一般捕獲還是以200克上下居多.
台灣西部海域冬天從嘉義到基隆最常見的就是它, 石首魚家庭中的小老弟. 由於數量多, 棲息地離岸又近, 因此早期的消費者對這尾魚就有深刻的印象.
在糧食不足的年代更是美味的家常海鮮代表.那個沒有冰箱的時代大家常把這尾魚用鹽醃起來或曬乾的方式保存,這也是這尾魚美味的食用方式 !
最常聽到跟馬有關係的魚有海馬及馬頭魚,但是吃過或是喜歡吃海馬的人遠少於馬頭魚。馬頭魚中以紅馬頭最為討喜,不但肉質細密容易烹調,紅色的外表也很討喜,實在可以是馬年新年最具代表性的魚!
圖:在彭佳嶼釣獲的日本馬頭魚
明代「漁書」:每至四月,自海洋綿亙數里,其聲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聞其聲乃下網截流取之。
清代上海人秦榮光:黃魚,一名石首魚,首中有二石如玉,四月間,自洋群至,綿亙數里,聲如雷。網捕冰藏,船載而至,名冰鮮。一種春初先至而小,名黃花魚。其秋冬捕得者,俗稱火鮮。
動輒上萬的20公斤級澎湖大土魠
鰆魚的英文是Spanish Mackerel, 也就是西班牙鯖魚. 它是鯖魚家族的一員, 可以理解為什麼叫Mackerel, 但為什麼獨厚"西班牙"? 不太瞭解!不過令人連想起"神鬼戰士"中的"西班牙人"那種英勇的形象.
花身雞魚與其他雞魚類都會用膘囊磨擦發出咕咕之音,作為溝通用途,因此有雞魚之名。起浪後浪潮大量沖刷底土及岸邊帶來大量的食物,此時花身雞魚喜聚集浪腳下索食,漁民易於此時捕獲,其他時候花身雞魚量少價高。
廣鹽性的花身雞魚活躍於河口,在淡鹹水交替的水域中因有大量的餌食因此也是花身雞魚常現身之處。花身雞魚是小型低階魚類,喜歡群聚;兼具生命週期短且繁殖力強因此很早就發展出人工完全養殖。但由於成長速度慢養殖效益不佳因此少人養殖。
圖:鮪魚家族(Blue fin tuna就是黑鮪)
每年5月,黑鮪魚不忘跟著母親節來湊熱鬧!第一尾黑鮪、政客拍賣搶版面、餐廳競標搶曝光、消費者競食搶新鮮,搶出了一堆問題;這時不再追究有沒有魚虫哄抬魚價?現場分切生菌數是否符合生食標準?產卵季捕捉黑鮪會不會造成資源破壞?擋人財路就是不識相!?
(本文轉載自"水產出版社"水產電子報)
談起鯊魚,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恐怕是大白鯊了,這應該是拜西洋電影〈大白鯊〉(Jaws )所賜。這一個電影把大白鯊塑造成可怕的海洋野生動物,一時間,喜歡從事海上休閒活動的人個個「談鯊色變」。
圖示:比目魚眼睛的位置不是生來就在同一邊
在台灣的比目魚分類上屬於「側泳目」,其下有「大口鰈亞目」及「鰈亞目」:
丁香魚是台灣常見的海鮮食材,主要產於澎湖。在早期沒有冷凍設備時,澎湖人就會捕捉許多近海的丁香魚曬成乾,留在天侯不佳沒魚可捕的時候吃!丁香魚美味、易捕撈數量又多,成了澎湖具代表性的海鮮小品。
圖.鹽煮丁香
有消費者反應湧升海洋的四破魚是假的,這件事造成我們的客戶一些困擾,因此我們把相關的資訊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依據”中央研究院”的”台灣魚類資料庫”分類,湧升海洋供應的四破魚中文名是藍圓鰺,俗名因地而異,包括:硬尾、廣仔、甘廣、四破、巴攏 。由於產地是澎湖, 澎湖當地多稱呼這種魚為廣仔或四破。由於廣仔這名稱對消費者較陌生,因此我們選擇”四破魚”來稱呼它!
魩仔魚是台灣人很重視的魚。消費者因為它的營養及美味而重視它,漁夫因為它帶來的價值而重視它,環保人士則因它在海洋生態中的角色而重視它,而管理眾人的政府更因大家對它的重視而重視魩仔魚。
魩仔魚是什麼呢?基本上它是魩鱙的通稱,主要是一大群由多種公鯷及小公魚的鯷魚組成的長不大的小魚群。但是許多會長大的大魚(包括鯖、鰺、鰹、狗母及白帶魚)在剛出生時,也會跟這群小魚混在一起。
台灣消費者最喜歡吃的進口海鮮是「鱈魚」,因此到處都看得到「鱈魚」。台灣市場也可能有全世界最多種類的「鱈魚」,因為在台灣只要是白肉的魚都有可能被稱為「鱈魚」(甚至鯰魚也被稱為「鱈斑」)!
2008年在台灣市場出了一件與「鱈魚」相關的新聞;市場中許多人將低價的「油魚」「冒充」高價的「圓鱈」出售,傷害消費者的權益。由於媒體的揭露,主管單位開始介入,賣場紛紛將「油魚」下架改標,「圓鱈」保住了應有的名稱!?
黑鮪主要分為北方黑鮪(Thunnus thynnus,俗稱黑暗串)及南方黑鮪 (T. maccoyii,俗稱油串),北方黑鮪又有太平洋黑鮪及大西洋黑鮪2種。在台灣東港赫赫有名的黑鮪季主角是太平洋黑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鮪,記錄上捕獲最大的北方黑鮪來自北大西洋,重量重達679㎏,尾叉長304㎝。